原创劳累过度多次晕倒,离任时万人下跪挽留,达康书记原型的耿彦波
文:话多多
提到两袖清风的清官康波,你脑海中会出现谁?
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康波?还是铁齿铜牙的纪晓岚?
然而,那些毕竟是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的影视人物康波。
事实上,现实生活中的清官,虽然没有戏剧化的人生经历,但是在官场浮云录当中,曾有这样一位人民的公仆,别人当官节节高升,他却差点搞丢了乌纱帽,他就是前任大同市长——耿彦波康波。
耿彦波是谁?他曾经被人调侃为“耿拆拆”,也曾被大同市民亲切地称之为“耿青天”康波。
当年那部火得一塌糊涂的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,剧中那位雷厉风行的达康书记,正是以耿彦波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康波。
然而,相较于电视剧中那些戏剧化的情节设置,耿彦波本人的真实故事,则更加生动精彩康波。
1958年11月,山西省和顺县,农民的儿子耿彦波出生了康波。
作为一个草根后代,耿彦波对老百姓最想要的东西,相当了解,那就是关于民生的问题康波。
然而,如何拉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,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,那就要从源头抓起康波。
1995年,耿彦波任职灵石县长的时候,他硬是力排众议,大笔一挥,投资5000万修建了王家大院,当时村民都认为他疯了,因为从来没有哪个官儿,一上任就搞旅游的,但是耿彦波就这么干了康波。
结果证明,这个被人背后指着脊梁骨骂的“耿疯子”,他做对了康波。
如今的王家大院,每年为灵石县创造的旅游收入高达数千万康波。
山西这个地方,原本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,如今去大同的云冈石窟参观,和早些年的景点环境早已天差地别康波。
首先,石窟外面的绿化就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,而一条流光崭亮的礼佛大道,更是增加了视野的开阔性,各景点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些简陋的石窟参观,石窟外围增加了不少古色古香的木构屋檐康波。
国内5A景区排行榜上,云冈石窟已经位列第三了康波。
而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,都是在耿彦波的带领下完成的康波。
众所周知康波,口号喊得震天响、但是不落实的官,从古至今,屡见不鲜,为什么耿彦波能将城市改造这件事儿,落到实处呢?
某次记者采访耿彦波时,惊奇地发现,他的书架上全是和建筑有关的书籍康波。
而谈起搞建筑的那些猫腻儿,耿彦波更是侃侃而谈,这也是他坚持跑工地的原因,因为他不想被下面做事的人钻空子,糟蹋了国家的财政拨款康波。
2008年,50岁的耿彦波在大同当市长期间,为了摘掉大同上空的“灰帽子”,改善因多年挖煤造成的环境污染,他最先想到的还是改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康波。
这个被人称之为“文化经济重度爱好者”的耿大爷,之后的一波操作,让人大跌眼镜康波。
为了改造旧城,就要先搞拆迁,从路面开始,修桥铺路,大兴土木康波。
这件事儿,据耿彦波所说:“任何一个市长,都不喜欢搞拆迁,因为都要在地面上下功夫,这件事儿,搞起来会很累”康波。
不仅累,而且费力不讨好,牵一发而动全身,而最先提出反对意见的,不是别人,正是和他同坐一个办公室的同僚康波。
当对方说出这事不好办的时候,耿彦波一听就火了,直接当面怒怼:“大同需要干活的,不是当官的,不能干就走人,你现在就去打辞职报告,明天不用来了”康波。
当时所有人都傻眼了,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当官的人康波。
其实何止是大同,耿彦波在太原任职期间,当地的出租车司机,没有一个不感谢“耿拆拆”的,太原作为一个省会城市,原先连座高架桥都没有,如今的太原,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康波。
某位搞经济学的博士康波,曾和山西当地老乡聊天,他问老乡:“耿彦波如此大兴土木,一定给地方财政增加了不少负担,若是未来地方财政失控了,这可是要咱们跟着背锅的啊”!
老乡说:“我以前干点啥都得交税,抽烟交税、喝酒交税、工资挣得多了,还得交税,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交的那些税用到哪里去了,但是至少现在,我能看到我交的税都用来建桥修路了”康波。
从2008年开始,耿彦波在任期间,大同一年一个样,耿彦波这样说:“市长任期只有五年,因为时间太短,所以只争朝夕,自然要玩命的干”康波。
这样做的代价是,耿彦波被老婆指着鼻子骂,说他干活不要命,还连累家人跟他一起起早贪黑康波。
那一刻,耿彦波怂了,但是之后依旧如此康波。
耿彦波在任期间,只要哪里有拆迁,哪里就能看到市长耿彦波康波。
有人曾经特意跟拍过耿彦波,发现他脚上穿的那双皮鞋,因为长期奔波,跟农民工的鞋别无二致康波。
由于经常奔波在各个工地之间,耿彦波因为劳累过度,多次晕倒在工地上康波。
面对下面办事阳奉阴违之人,耿彦波当众毫不留情,直接开骂:“这小子看着样子挺好,但是一肚子坏水”康波。
钉子户有多恨耿彦波?这么说吧,耿大爷活得好好的,却会隔三差五地接到送给他的花圈康波。
就这样,顶着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,耿彦波硬是将大同改造得翻天覆地康波。
大同之前什么样子康波?
这么说吧,有网友特意找来大同90年代的城区老照片,一直到2006年,大西街的变化基本不大,据网友调侃,东方广场开个肯德基,都能热闹好几年康波。
但是“耿拆拆”来了之后康波,如今的东方广场,被拆了,变成了有名的古玩街,华丰商厦被拆了,露出了华严寺......
在“耿拆拆”的全力调度与指挥下,这个停滞长达30年的老城,终于焕发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康波。
城市上空笼罩的雾霾现象消失了,空气越来越好,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,之前一个小四合院挤着十几口人,五口之家挤在9平米的小房子里,现在人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康波。
一家三代挤在没有产权的,只有20平米的自建房里,那么多年了,一直没人管,直到“耿拆拆”来了,在他的努力下,让这样的人家住上了70平米的廉租房康波。
当初被私建的民宅围得水泄不通的法华寺,几乎消失,塔内成为流浪猫狗的天堂,猫屎狗尿臭不可闻,但是如今在并未损害其古物原貌的基础上,被保护得很好康波。
然而,多做多错,不做不错,谁做谁错,似乎成为职场、官场,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康波。
耿彦波这么没日没夜地干,却被人扣上了“拆真建假”的帽子康波。
2011年,国土部督查组将耿彦波请到局里问责,指责他在改造大同城区建设时,对179宗土地存在违规违法的地方康波。
彼时,“耿拆拆”改造大同老城这件事儿,只进行了一半,换句话说,中途叫停,耿彦波必然是费力不讨好的康波。
古人云:”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只有奔波在一线的地方官,才最了解地方实情,只有真正为老百姓着想,并且将政令落到实处的官,才会得到百姓的认可康波。
大同改造一半的半壁古城,成为耿彦波心中最大的意难平,年过半百、两鬓微霜,眼中含泪,接下那一纸赴任太原为官的调令之时,老人家哭了康波。
大同人民舍不得耿大爷,听到他被调走的消息时,成千上万名大同市民自发地为他送行,甚至拉着横幅,不希望耿大爷走康波。
常言道:“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是未到伤心处”,古人云“男儿膝下有黄金”康波。
壮志未酬,中途离开,那一刻,耿彦波哭了康波。
若是能将耿大爷留下,大同男儿,心甘情愿屈膝跪拜康波。
如网友所言:“一个地方的官好不好,要看当地人如何评价他,而不是不知道从哪些地方跑来的键盘侠,通过自鸣得意的妄加猜测和推断,散布阴谋论的恶意诋毁”康波。
耿彦波被调任到太原任职期间,当地市民曾亲眼看到,某次太原大雨,内涝严重之时,耿彦波亲自到现场指挥疏通康波。
任何一个地方搞工程,他都会亲临现场监督,因为他最清楚工程里哪些地方有油水可捞,哪些地方有猫腻儿康波。
只要有他在场,那些负责施工的人就不敢耍花样,因为耿大爷会让这样的人,当场现原形,将对方骂得狗血淋头康波。
耿彦波不知道怎么当官吗?当地老百姓是这样的评价的,他非常清楚怎么当官最省心,怎么才能升官发财,但是他没有那么做康波。
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,无论身在何处,都会为老百姓办实事儿康波。
就像《九品芝麻官》里说的台词: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”康波。
无论是在灵石县,还是在大同,亦或是太原,耿彦波做的事儿,究竟如何?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康波。
2019年,耿彦波辞去了太原市长的职务康波。
如今64岁的耿彦波,无官一身轻,跟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,过着清静无为的幸福生活康波。
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康波。
评论